成語(Idiom):睚眥之怒
發音(Pronunciation):yá zì zhī n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憤怒到極點,怒不可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睚眥,古代指眼角;之,表示連詞;怒,憤怒。睚眥之怒形容憤怒到極點,怒火難以抑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因為憤怒而怒不可遏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二十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國公子牟與齊國公子乍之間發生了爭執,牟公子非常憤怒,他的眼角(即睚眥)因憤怒而顫動,怒火難以控制。后來,人們用“睚眥之怒”來形容憤怒到極點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賓狀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那個消息后,立刻睚眥之怒,怒不可遏。
2. 他對那個不公平的待遇感到非常憤怒,睚眥之怒的表情讓人印象深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睚眥”想象成眼角的動作,再加上“之怒”表示憤怒,通過形象聯想來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一些與憤怒相關的成語,如“怒發沖冠”、“怒氣沖沖”等,以擴展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看到同學被欺負了,立刻睚眥之怒,沖上去幫忙。
2. 初中生:老師對我們的不公平對待讓我們睚眥之怒,我們要為自己爭取權益。
3. 高中生:面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我們應該保持冷靜,而不是睚眥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