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民
成語(Idiom):佚民
發音(Pronunciation):yì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忽視、被遺棄的人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佚民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佚”意為被忽視、被遺棄,第二個字“民”意為人民。佚民指的是被社會忽視、被遺棄的人民群體,特指被統治者或社會邊緣化的人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佚民多用于描述社會中被忽視、被邊緣化的人群,可以用于社會問題的討論、社會公益活動的宣傳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佚民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游》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陶朱公的人,他擔任了一個重要的職位,但他對權力不感興趣,而是選擇了與人民一起生活在偏遠山區。他與人民一起種田、耕牛,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陶朱公的行為被人們稱為“佚”,后來就形成了成語“佚民”,用來形容被邊緣化的人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佚民由兩個漢字組成,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社會應該關注和幫助那些佚民,讓他們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2. 這個項目的目標是改善佚民的生活狀況,讓他們融入社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佚”字理解為“被忽視”的意思,而“民”字則代表人民,從而記住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社會問題、社會公益活動等來深入理解佚民的含義,以及如何關注和幫助被邊緣化的人群。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關心貧困地區的佚民,幫助他們改善生活。
2. 初中生:社會應該加大對佚民的扶持力度,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3. 高中生:佚民問題是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議題,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解決。
4. 大學生:通過志愿者活動,我們可以為佚民提供幫助和支持,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