觝牛
成語(Idiom):觝牛
發音(Pronunciation):dī ni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人們爭斗不休,不肯罷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觝牛,古代指用牛爭斗。成語觝牛比喻人們爭斗不休,不肯罷休。形容爭斗激烈,不分勝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觝牛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兩個或多個爭斗雙方不肯停止爭斗的情景。可以用于描述政治斗爭、商業競爭、學術爭論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二年》中有一則故事。春秋時期,魯國有兩位將軍,一位叫孟林,一位叫孟季。他們兩人為了爭奪國家的軍權,互相爭斗不休,不肯罷休。兩人的爭斗激烈,就像兩只牛爭斗一樣。后來,人們就用“觝牛”這個成語來形容這種爭斗不休的情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觝牛”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觝”和“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兩個政黨觝牛了很多年,始終沒有停止過。
2. 這場商業競爭如同觝牛一樣,雙方都不肯退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兩只牛在激烈爭斗的場景,牛角相撞的聲音很大,爭斗激烈不休,這樣就能很容易地記住成語“觝牛”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觸犯”、“爭風吃醋”等,以擴展對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的兩個同學總是觝牛,爭奪第一名。
2. 初中生:這兩個球隊在比賽中觝牛,都想贏得冠軍。
3. 高中生:政治家們為了爭奪選舉勝利,不斷觝牛,爭奪選民的支持。
4. 大學生:學術界的兩位教授觝牛了很多年,都想成為該領域的權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