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魄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做事的魄力。他辦事很有氣魄。(作賓語)
(2) (名)氣勢。天安門城樓的氣魄十分雄偉。(作主語)
[構成]
并列式:氣+魄
[同義]
氣概、氣派、氣魄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boldness of vision; breadth of spirit; daring; courage
詳細解釋
◎ 氣魄 qìpò
(1) [spirit]∶某人身上或行動上被激發出來的做事的魄力
好大的氣魄
(2) [boldness of vision]∶想象力或看法的大膽
以革命家的氣魄
(3) [momentum;imposing manner]∶氣勢
天安門城樓的氣魄十分雄偉
(1).氣概,魄力。 唐 殷璠 《河岳英靈集·薛據》:“ 據 為人骨鯁有氣魄,其文亦爾。” 明 康海 《粉蝶兒·賀登科》套曲:“氣魄如 南陽 臥龍,精神似 渭水 非熊。”
(2).氣勢,氣派。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該校氣魄遠不如燕大之大。”
(3).指心神,氣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續黃粱》:“疏上, 曾 聞之氣魄悚駭,如飲冰水。”
成語(Idiom):氣魄(qì pò)
發音(Pronunciation):qì p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氣勢和膽量,形容人的豪邁和氣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氣魄是指人的氣勢和膽量,指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所展現出的勇氣和決心。一個有氣魄的人通常具有堅定的信念和自信心,能夠在困境中保持鎮定,并且能夠勇往直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氣魄常用于形容人的膽量和氣度,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勇敢和果斷。同時,也可以用來批評一個人的膽小和優柔寡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氣魄的起源故事并不明確,但這個成語在古代文學中經常出現。在古代的詩詞中,常常用氣魄來形容英雄豪杰的氣概和膽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氣魄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氣”表示氣勢,代表人的精神狀態和豪情壯志,“魄”表示勇氣和膽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面對困難時展現出了巨大的氣魄。
2. 這個年輕人有著令人欽佩的氣魄和決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氣魄與一個勇敢的英雄形象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個英雄豪杰,他擁有強大的氣勢和勇氣,展現出非凡的氣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氣魄相關的成語,如“氣勢磅礴”、“氣吞山河”等,可以進一步擴展對氣魄這個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的氣魄讓我覺得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2. 初中生(14歲):只有具備強大的氣魄,才能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
3. 高中生(17歲):他展現出了令人驚嘆的氣魄,成功地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4. 大學生(20歲):在面對挑戰時,我們應該有足夠的氣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