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帄
成語(Idiom):補幄
發音(Pronunciation):bǔ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關鍵時刻補上來擔任重要職務或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補幄是一個古代典故中的詞語,原指在戰爭中,當主帥陣亡或受傷無法指揮時,需要有人及時補上來擔任指揮職務,以保持軍隊的戰斗力和組織紀律。后來,補幄的含義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指在緊要關頭或重要場合,能夠挺身而出,擔負起重要的職責或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補幄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擔當重任的人。可以用來形容在團隊工作中,某個成員因故無法履行職責時,另一位成員能夠及時補上來,完成工作任務。也可以用來形容在緊急情況下,有人能夠挺身而出,承擔起重要的角色和責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補幄這個成語的典故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重要軍事將領,他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曾多次表現出勇猛無畏的戰斗精神。有一次,項羽的主帥劉邦受傷無法指揮戰斗,項羽毅然決定補上來,臨危受命擔任指揮職務,最終成功擊敗了敵軍。這個典故中的“補幄”一詞,后來逐漸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擔當重任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補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公司重大項目推進期間,經理因病請假,小明主動請纓補幄,成功完成了項目。
2. 這位年輕的隊員在比賽中表現出色,挺身而出,補幄擔當了隊長的職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記住補幄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在戰場上,主帥受傷或陣亡,需要有人及時補上來擔任指揮職務,以保持軍隊的戰斗力和組織紀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領導才能、責任擔當相關的成語,如“挺身而出”、“臨危受命”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有個同學生病了,我主動請纓補幄,幫他完成了作業。
2. 初中生:籃球比賽中,隊長受傷下場,我挺身而出,補幄擔任了隊長的職責。
3. 高中生:在學校社團的活動中,我們的負責人臨時有事不能參加,我決定補幄,帶領大家順利完成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