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調
基本解釋
(1).調度。《新唐書·百官志一》:“戶部……度支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涂之利,歲計所出而支調之。”
(2).打發,使令。
(3).支吾搪塞。《水滸傳》第十六回:“ 梁中書 道:‘我有心要抬舉你,這獻生辰綱的札子內,另修一封書在中間,太師跟前重重保你受道敕命回來,如何倒生支調,推辭不去?’”《金瓶梅詞話》第八四回:“那 石道士 躲去一邊,只教徒弟來支調。”《醒世姻緣傳》第八十回:“從來説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為。’ 狄周 雖是極力的支調,怎能瞞著住人?”
(4).排遣。 明 無名氏 《再生緣》第二出:“玉損香消,斷柔腸好難支調。”
成語(Idiom):支調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di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情況的評價、看法、態度等進行調查、分析、研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調是由“支”和“調”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支”指的是支持、擁護,而“調”則指的是調查、分析。支調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情況的評價、看法、態度等進行調查、分析、研究。這個成語強調了對事物的客觀性和全面性的認識和了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支調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人們對某種現象、問題或情況的調查、分析、研究。它可以用來表達對某種事物進行全面評價和了解的態度和行為。例如,在學術研究、社會調查、政策制定等領域,人們常常需要進行支調,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和數據,從而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和決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目前尚未找到支調這個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可能是民間廣泛使用后逐漸形成的口頭表達。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支調是一個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的成語,具有簡潔明了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制定新政策之前,政府部門需要進行充分的支調,以了解民眾的需求和反饋。
2. 學者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支調,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建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支調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調查員手持支撐工具,對一件事物進行調查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章、新聞報道、學術論文等來進一步了解支調這個成語的具體應用和意義。也可以通過與他人討論和交流,深入探討支調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和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級進行了一次關于健康飲食的支調,發現很多同學都喜歡吃零食。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進行了一次關于環境保護的支調,發現很多人對垃圾分類還不夠重視。
3. 高中生:我在寫論文的時候進行了大量的支調,以確保我的觀點和結論有充分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