狥節
成語(Idiom):狥節
發音(Pronunciation):xún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堅守節義,不受外界干擾的意志和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狥節是由“狥”和“節”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狥”是指緊緊抓住,堅守;“節”是指節日、節令。狥節的含義是指在節日或節令期間,堅守自己的節操和原則,不受外界的干擾和誘惑,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重大節日或重要場合下,堅守自己的原則和道德準則,不受外界誘惑的影響。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困境中始終堅守正義和真理,不屈不撓。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狥節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講述了魯國大夫子貢在周公即位后,周公為了穩定朝廷的統一和治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禁止私人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然而,子貢作為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堅守自己的原則,不受外界的影響,仍然堅持舉行祭祀儀式,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他的堅守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被后人稱為狥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節日里,我們要狥節,不被各種誘惑所動搖。
2. 在面對困境時,我們要像子貢一樣,堅守自己的原則,狥節不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狥節”與堅守原則和節日聯系在一起來記憶。可以想象在節日期間,人們都在慶祝和享受,而只有那些堅守自己原則的人才能真正狥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節日、堅守原則相關的成語,如“守株待兔”、“守望相助”等,以加深對這些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寒假期間,我要狥節,完成作業,不玩游戲。
2. 初中生:面對同學們的嘲笑和誘惑,我要狥節,堅持自己的學習目標。
3. 高中生:考試前夜,我要狥節,不被手機和社交媒體所干擾,集中精力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