抃慄
成語(Idiom):抃慄
發音(Pronunciation):bīn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恐懼、害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抃(bīn)是指雙手抖動,慄(lì)是指身體顫抖。抃慄形容人因為極度恐懼而手足顫抖、全身發抖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對極度恐懼、害怕的情況下的身體反應。也可用于形容某種恐怖或可怕的景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一段描述,當時吳起率領軍隊攻打宋國,宋國的國君趙簡子非常害怕,他聽說吳起來了,整個人都抃慄起來,不敢與吳起交戰。這個故事形成了“抃慄”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那個恐怖的故事后,整個人都抃慄了。
2. 在面對危險時,她不抃慄,鎮定自若地處理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抃慄”與“手足顫抖、全身發抖”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例如,想象一個人在極度恐懼時,手足抖動、全身發抖的樣子,這樣就能記住“抃慄”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恐懼、害怕相關的成語來擴展詞匯量,如“驚悸”、“膽寒”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我看到那只大蜘蛛的時候,我抃慄得連腿都軟了。
2. 初中生:聽到老師說要進行一場模擬考試,全班同學都抃慄了。
3. 高中生:在面對未知的未來,我感到一絲絲的抃慄,但我依然堅持追逐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