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肅
基本解釋
(1).不嚴厲;不嚴峻。《孝經·三才》:“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國語·齊語》:“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德務中庸,教敦不肅。”
(2).不嚴肅;不恭敬。《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傳曰:貌之不恭,是謂不肅。” 晉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遠無不服,邇無不肅。”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遠無不肅,邇無不懷。”
成語(Idiom):不肅
發音(Pronunciation):bù s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莊重、不嚴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肅指言行不莊重、不嚴肅,不符合應有的禮儀和規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肅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態度不端正、不莊重,或者形容場合不莊重、不正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肅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中,其中“不肅不戒”形容了一位不莊重、不嚴肅的人。后來,這個成語被廣泛應用于描述言行不莊重、不正式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肅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不”和“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正式場合不肅,總是開玩笑。
2. 這個學生的態度不肅,老師批評了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不肅這個成語:
1. 將“不肅”拆分為“不”和“肅”,并理解其含義為不莊重、不嚴肅。
2. 將不肅與不正式、不莊重的場景聯系起來,形成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不肅相關的成語,例如“不虞之譽”、“不茍言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課堂上不肅,老師生氣了。
2. 初中生:這個同學的舉止不肅,不符合學生的形象。
3. 高中生:在重要場合上,我們應該保持莊重,不肅的行為會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更加嚴肅認真對待學習,不肅的態度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不負責任。
5. 成年人:在工作場合,我們要保持莊重,不肅的行為會影響工作形象和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