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子
成語(Idiom):嚼子(jiáo zi)
發音(Pronunciation):jiáo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說話謹慎小心,言辭慎重,不輕易發表意見或表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嚼子”源于古代的一種刑罰方式。古人在實施刑罰時,會將被判罪的人的嘴巴用繩子捆住,使其無法開口說話。這種刑罰形成了“嚼子”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在言辭上謹慎小心、不輕易表態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表達意見或發表言論時非常謹慎慎重,不輕易表態或發表意見的情況。通常用于貶義,表示對某人言語保守、缺乏勇氣或不敢表態的批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嚼子”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明確記載。但是,這個成語的起源與古代刑罰方式中的“嚼子”刑罰有關。古代的“嚼子”刑罰是一種嚴厲的刑罰方式,用來懲罰那些言辭輕率、不慎言辭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嚼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總是嚼子,很少發表意見。
2. 這個政府官員很會嚼子,幾乎沒有聽到他說過什么具體的計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嚼子”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被繩子捆住嘴巴,無法開口說話的場景,以此來記住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言辭、表態相關的成語,如“言之鑿鑿”、“言傳身教”等,以擴大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提問的時候,有的同學會嚼子,不敢回答問題。
2. 初中生:我在班級討論時,有時會嚼子,因為我不確定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3. 高中生:在辯論賽上,一些選手會嚼子,不輕易發表意見,以保證自己的觀點準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