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
基本解釋
(1).同一種事物。亦謂實質相同。《荀子·正名》:“狀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 楊倞 注:“雖有化而無別異,故謂之一實,言其實一也。”《呂氏春秋·振亂》:“攻伐之與救守,一實也。” 高誘 注:“攻伐欲陷人,救守欲完人,其實一也。”《淮南子·精神訓》:“無天下不虧其性,有天下不羨其和;有天下,無天下,一實也。” 漢 王充 《論衡·紀妖》:“刻為文,言為辭。辭之與文,一實也。” 章炳麟 《辨詩》:“瞽師瞍矇,皆掌聲詩,即詩與箴一實也。”
(2).謂真實,實在。《陸象山語錄》卷上:“千虛不博一實,吾平生學問無他,只是一實。”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二十章十四》:“是物外有誠,事外有誠。斯亦游於虛以待物之用,而豈一實無間之理哉?”
(3).一個果實。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二:“ 王濬 園生瓜,三莖一實。” 元 范梈 《種瓠》詩序:“秋后瓠果成一實。” 梁啟超 《說橙》:“植橙之地,凡畝而容百五十株,凡株得橙中數可二百實。一實重率在三四兩之間。”
(4).指結果實一次。 晉 王嘉 《拾遺記·瀛洲》:“有樹名影木,日中視之如列星,萬歲一實。實如瓜,青皮黑瓤,食之骨輕。”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磅磄山 去 扶桑 五萬里,日所不及,其地甚寒,有桃樹千圍,萬年一實。”
成語(Idiom):一實
發音(Pronunciation):yī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說話和行動一致,言出必行。意思是說話要有準確的判斷力和果斷的決斷力,不輕易改變主意。也可以指言行一致,做事情堅持原則,不動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一致,行為堅定不變。可以用來表揚一個人的堅定態度和果斷決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韓非子·五蠹》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齊國有個人叫季札,他在齊國的官場中非常受人尊敬,因為他言出必行,堅持原則,從不動搖。后來,他被任命為齊國的宰相,他的言行一致的作風也成為了一種標志,被后人稱為“一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說話一實,從不說空話。
2. 這個領導的決策很一實,我們完全可以信任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一實”與“一識”相對比,表示一個人的言行一致,行為堅定不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堅定態度和果斷決斷相關的成語,如“一心一意”、“堅定不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說話一實,他說的話一定會做到。
2.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要愛護環境,我會一實地去保護環境。
3. 初中生:學校組織了一次義務勞動活動,我參加了并一實地完成了任務。
4. 高中生:在大學申請的過程中,我一實地準備了申請材料,順利被錄取。
5. 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我一實地踐行了自己的理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