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農使
基本解釋
官名。 漢 承 秦 制,置大農丞十三人,各領一州,以勸農桑力田者,此勸農官之始。后 唐 宋 均置勸農使。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撫字長民·勸農》:“ 漢 承 秦 ,置大農丞十三人,人部一州,以勸農桑力田者,此勸農官之始也。 唐 中 睿 之世,州郡牧守皆以勸農名其官?!端纬瘯吩唬?至道 二年七月,直史館 陳靖 言天下多曠土流民,請置使招集,八月以 靖 為勸農使……至 景德 三年二月詔諸路轉運、 開封 知府、諸知州少卿監以上并兼勸農使,其餘知州軍通判并兼判農事,令自今除授依此?!?宋 范成大 《離堆行》:“我昔官稱勸晨使,年年來激西江水。”
成語(Idiom):勸農使
發音(Pronunciation):quàn nóng s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勸告農民努力耕種,使農業生產興旺發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勸農使是一個由兩個詞語組成的成語。勸指勸告、勸說;農指農民、農業;使指使命、使喚。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勸告農民努力耕種,使農業生產興旺發達。它強調了農業的重要性以及努力耕種的必要性,是鼓勵農民勤勞耕作、積極發展農業的口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勸農使一般用于農業領域或與農業相關的討論中。它可以用來形容農業生產的興旺發達,也可以用來鼓勵農民勤勞耕作,提高農業產量。此外,勸農使也可以用于比喻其他領域,表示鼓勵人們積極努力,推動某種事物的發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勸農使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董仲舒傳》中。據傳,西漢時期,董仲舒擔任太史令(負責歷法和天文學的官職)期間,他提出了勸農使的政策,鼓勵農民勤勞耕種,使農業生產興旺發達。這個政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使得農業生產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此,勸農使這個成語就誕生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勸農使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兩個動詞和一個賓語組成。其中,“勸農”是動詞短語,表示勸告農民;“使”是動詞,表示使命、使喚;賓語是“農”,表示農民、農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勸農使,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2. 農民朋友們,勸農使,積極投入農業生產吧!只有勤勞耕作,才能收獲豐碩的果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勸農使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農民在耕種田地的場景,而旁邊有一個人在勸告他努力耕種,以使農業生產興旺發達。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農業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農耕文明”、“農田水利”等。此外,也可以學習關于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現代農業技術。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勸農使,要愛護農田,多種樹木。
- 初中生:我們應該勸農使,鼓勵農民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產量。
- 高中生:政府應該出臺更多的政策措施,勸農使,促進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