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源
成語(Idiom):桃李源
發音(Pronunciation):táo lǐ y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教育的來源或者教育的對象,也可用來形容人才的源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桃李源”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樹和李樹都是果樹,它們不會自己說話,但是它們的果實可以吸引人們前來品嘗。因此,用“桃李”來比喻教育的對象,意味著教育者像果樹一樣,默默耕耘,不求回報,而學生則像果實一樣,通過教育得到滋養和成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教育的來源、教育的對象或人才的源泉。也可用于表達對教育者的贊美和感激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其中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成語“桃李源”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昭公二十三年》這篇文字,描述了桃樹和李樹不言自喻的情景,以此來比喻教育的對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桃李”,修飾部分為“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名出色的教師,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學生,真可謂桃李源。
2. 這所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桃李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桃李”形象化為果樹,想象自己是果實,通過教育得到滋養和成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教育、學生和人才相關的成語和俗語,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金玉滿堂”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就像桃李源,無私地教育我們,讓我們茁壯成長。
2. 初中生:學校是桃李源,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優秀的教師團隊。
3. 高中生:我們要珍惜老師的辛勤教育,努力成為桃李源,將來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