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儀
基本解釋
確立準則或法度。《墨子·非命下》:“若不先立儀而言,譬之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 戰國 以前,君臣同書; 秦 漢 立儀,始有表奏。”
成語(Idiom):立儀
發音(Pronunciation):lì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立場正直,言行合乎儀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立儀指的是一個人的立場正直,言行舉止合乎儀節。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應該遵守道德規范,言行要合乎禮儀,不偏離正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立儀一般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舉止得體,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正直和高尚的品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立儀”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確切記載。但是,這個成語的意義與古代的禮儀觀念有關。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禮儀,認為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應該符合道德規范,尊重他人,遵守社會規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立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立”表示站立、立場,而“儀”表示禮儀、規范。通過將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意義,表示一個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規范,立場正直。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都很得體,真是個立儀的人。
2. 在公眾場合,我們應該保持立儀的形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記憶技巧來記憶這個成語:
1. 將“立”和“儀”兩個字分開記憶,理解其基本含義。
2. 可以將“立儀”與“立場正直,言行合乎儀節”相對應,幫助記憶其意義。
3.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并理解身邊人的言行舉止,將立儀的形象與實際行為聯系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有關中國的禮儀文化和道德規范,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學習立儀,不說粗話,不欺負同學。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樹立立儀的形象,舉止得體,不做違反校規的事情。
3. 高中生:在課堂上,我們應該保持立儀的態度,認真聽講,互相尊重。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有立儀的素養,公正對待他人,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