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鸞
基本解釋
喻指分離的夫妻。 南朝 梁 何遜 《為衡山侯與婦書》:“鏡想分鸞,琴悲別鶴,心如膏火,獨夜自煎。” 唐 楊衡 《夷陵郡內敘別》詩:“分鸞豈遐阻,別劍念相尋。”參見“ 離鸞 ”。
成語(Idiom):分鸞(fēn luán)
發音(Pronunciation):fēn l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夫妻分居或離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分鸞的鸞字,原指神話中鳳凰的雌性,后泛指鳳凰,而鳳凰象征著夫妻之間的和諧與美滿。分鸞成語由此衍生而來,意味著夫妻分開、離異。該成語形象地描述了夫妻之間的不和睦,暗示了夫妻分居、離婚的痛苦和悲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分鸞一詞常用于描述夫妻之間的分離、離婚情況,可以用于討論家庭關系、婚姻問題等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分鸞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列傳》中。故事講述了魏文侯和平津侯的妻子聞人氏之間的糾紛。因為聞人氏的兄弟犯了罪被流放,魏文侯便希望聞人氏能與其離婚。聞人氏不愿離婚,于是魏文侯以“分鸞”來威脅她。最終,聞人氏選擇了離婚,夫妻分開,故事也由此衍生出了成語“分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分鸞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分”和“鸞”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經歷了很多困難,最終還是分鸞了。
2. 她和丈夫鬧矛盾已經很久了,聽說他們可能要分鸞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鳳凰的形象來記憶分鸞這個成語。想象鳳凰的雌性(鸞)被分開,象征夫妻分離、離婚的情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夫妻關系、家庭價值觀的思考,以及如何維護婚姻的方法和技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聽說我的鄰居家分鸞了,他們不住在一起了。
2. 初中生:我父母最近關系不好,我擔心他們會分鸞。
3. 高中生:她的父母已經分鸞多年了,她從小就跟著媽媽生活。
4. 大學生:我覺得婚姻是一種承諾,不應該輕易分鸞。
5. 成年人:他們夫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離婚似乎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