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諱
基本解釋
[釋義]
(動)觸犯忌諱或應該避諱的東西。
[構成]
動賓式:犯|諱
[例句]
你說這話顯然是犯了他的諱。(作謂語)
近義詞
犯忌
詳細解釋
◎ 犯諱 fànhuì
(1) [speak blantly]∶舊時指不避尊親或上級的名諱
(2) [violate a taboo;offend sb.'s sensitivity]∶觸犯忌諱或應該避諱的東西
(1).觸犯尊長的名諱。《南史·王亮傳》:“時有 晉陵 令 沉巑之 性粗疏,好犯 亮 諱, 亮 不堪,遂啟代之。 巑之 怏怏,乃造坐云:‘下官以犯諱被代,未知明府諱。’”《北史·杜弼傳》:“相府法曹 辛子炎 諮事云‘取署’, 子炎 讀‘署’為‘樹’, 神武 怒其犯諱,杖之於前。” 明 李贄 《又答京友書》:“然稱其名則以為犯諱,故長者咸諱其名而稱字。”
(2).觸犯忌諱。 唐 劉知幾 《史通·直書》:“ 韋昭 仗正於 吳 朝, 崔浩 犯諱於 魏國 。” 魯迅 《書信集·致趙家璧》:“內容因多系已經發表過,所以當不至于犯諱。” 羅廣斌 楊益言 《紅巖》第一章:“這種奇特景象似乎并不犯諱,居然不像燃放爆竹和煙火那樣,被官方明令禁止。”
成語(Idiom):犯諱
發音(Pronunciation):fàn h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違反禁忌;觸犯忌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犯諱指違反禁忌,觸犯忌諱。忌諱是指社會上普遍遵守的規矩、禁忌和道德準則,犯諱則是指違背這些規定,不顧禁忌而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犯諱常用于描述違反社會道德、觸犯禁忌的行為。可以用于談論言論、行為或其他違背社會規范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犯諱的故事并不明確,這個成語的起源也無法追溯到具體的典故或傳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犯諱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犯”和名詞“諱”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說了一些犯諱的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2. 她的舉止舉止不符合社交禮儀,完全犯了諱。
3. 在這個文化背景下,犯諱是不被接受的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犯諱”與違反規定、不顧禁忌的行為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故意踩在禁忌的邊緣,犯諱的形象會更加鮮明。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社會規范、道德準則相關的成語,如“不可一世”、“違法亂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不聽老師的話,犯諱了。
2. 初中生:他們在考試中作弊,犯了諱。
3. 高中生:他們公開批評政府,犯了諱。
4. 大學生:他們違反了規定,犯了諱。
5. 成年人:他們做出不道德的事情,犯了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