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節
基本解釋
(1).指舊歷一個月。因月相變化的節律為農歷一個月。《太平御覽》卷四引《范子計然》:“月行疾二十九日三十日間,一與日合,取日之度,以為月節。”《參同契》卷下:“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 蔣一彪 集解引 彭曉 曰:“月節有五六乃三十日也,晝夜各一卦乃六十卦也。”《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四·西曲歌下》有《月節折楊柳歌》一月一歌,共十二歌,敘一年十二月的月令。
(2).指朔日。因新月之生,必于初一,故稱。《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昬參中,旦尾中” 唐 孔穎達 疏:“計正月昬參中,依《三統厤》在立春之后六日,參星初度昬得中也,但二十八宿,其星體有廣狹相去遠近,或月節月中之日,昬明之時,前星以過於午,后星未至正南。又星有明暗,見有早晚,明者昬早見而旦晚沒,暗者則昬晚見而旦早沒,所以昬明之星,不可正依厤法,但舉大略耳。”
成語(Idiom):月節(yuè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yuè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每個月的節日,也可泛指每個月的重要日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月節是指每個月的節日或重要日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每個月都有不同的節日或慶祝活動,如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月節也可以泛指每個月的重要日子,如生日、紀念日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月節可以用來描述每個月的節日或重要日子,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文學作品中、新聞報道中等各種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月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的農耕社會。每個月的節日或重要日子與農耕季節、自然變化等有關,反映了古代人民對自然、生活的感悟和祭祀活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月節的結構比較簡單,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今天是中秋節,我們全家人一起吃月餅慶祝月節。
2. 每個月的節日都是我們團聚的時刻,我們都很期待月節的到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制作一個月歷,將每個月的節日或重要日子標注在上面,然后每天翻看一下,加深對月節的印象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每個月的具體節日和慶祝活動,并了解其起源和文化內涵。也可以學習其他與時間相關的成語和習慣用語,如“日子過得真快”、“一日三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今天是元宵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花燈了。
2. 初中生(12-15歲):每個月的節日都是我們放松心情的時候,我最喜歡過中秋節了。
3. 高中生(15-18歲):月節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和傳承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月節”這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