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鞶
成語(Idiom):鉤鞶
發音(Pronunciation):gōu bè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行動敏捷,迅速離開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鉤鞶是中國漢語中的一個成語,由“鉤”和“鞶”兩個字組成。鉤指的是勾子,鞶指的是鞶革,是古代用來制作靴子的一種皮革。成語鉤鞶的基本含義是指人行動敏捷,迅速離開的樣子,形容一個人動作迅疾,如同勾子鉤住皮革一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鉤鞶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迅速離開的情景。可以用來形容人在緊急情況下快速逃離現場,或者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危險或尷尬時迅速行動的樣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鉤鞶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將曹操。據說,在曹操的軍隊中,有一位名叫鉤鞶的士兵,他身手敏捷,行動迅速,經常在戰場上表現出色。因此,后來人們就用“鉤鞶”來形容一個人行動敏捷,迅速離開的樣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鉤鞶是一個形容詞性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看到危險就鉤鞶一樣迅速逃離現場。
2. 在面對尷尬的場合,他總是鉤鞶地離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鉤鞶”與勾子和鞶革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生動的畫面記憶。想象一個人迅速鉤住鞶革,飛速離開的場景,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了解鉤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外,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如魚得水”、“如火如荼”等,來豐富自己的漢語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看到老師生氣了,馬上鉤鞶地跑到教室外面去了。
2. 初中生:比賽結束后,我們鉤鞶地跑到操場上慶祝勝利。
3. 高中生:考試結束后,同學們紛紛鉤鞶地離開教室,迫不及待地回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