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失而求諸野
基本解釋
謂都邑失禮則于外野求之。《漢書·藝文志》:“ 仲尼 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圣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瘉於野乎!” 漢 劉歆 《移太常博士》:“今上所考視,其為古文舊書,皆有徵驗,內外相應,豈茍而已哉。夫禮失求之於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
成語(Idiom):禮失而求諸野
發音(Pronunciation):lǐ shī ér qiú zhū y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在禮儀失序的情況下,只能尋求其他途徑來達到目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失而求諸野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禮”指的是禮儀或規范,“失”表示喪失或失去,“而求”表示尋求或追求,“諸野”表示各種途徑或方法。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在禮儀秩序混亂或失去的情況下,人們只能通過其他途徑或方法來達到目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某種情況下,原本應該遵循的規范或禮儀已經失去,人們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問題或達到目的的情況。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也可以用來提醒人們在處理事務時要遵守規范和禮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禮失而求諸野的故事并沒有明確的來源。然而,這個成語的含義與中國古代的禮儀觀念和當時的社會現象有關。在古代中國,禮儀被視為社會秩序和道德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失去了對禮儀的尊重和遵守,那么他們可能會尋求其他途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失而求諸野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每個字的意思和拼音如下:
- 禮(lǐ):禮儀或規范
- 失(shī):喪失或失去
- 而(ér):表示連接詞
- 求(qiú):尋求或追求
- 諸野(zhū yě):各種途徑或方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混亂的社會中,有些人不再遵守道德和禮儀,而是禮失而求諸野。
2. 當一個組織失去了原有的規范和紀律,它只能通過其他途徑來達到目標,這就是禮失而求諸野的表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這個成語:
1. 將每個字的意思和拼音分別記下來。
2. 將這四個字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并進行反復朗讀和默寫。
3. 嘗試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個成語的含義,并在實際生活中找到相關的例子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的禮儀文化和古代社會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知識。了解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道德觀念以及社會結構,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班上有些同學經常違反課堂紀律,他們就是禮失而求諸野。
2. 初中生:有些同學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不擇手段地作弊,他們明顯是禮失而求諸野。
3. 高中生:某些學生為了進入心儀的大學,不惜以不正當手段獲取競賽名次,他們徹底拋棄了規范,真是禮失而求諸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