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靡
成語(Idiom):披靡(pī mǐ)
發音(Pronunciation):pī m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失去戰斗力,潰敗,破敗不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披靡一詞源自古代軍事用語,披指敵軍潰敗逃散,靡指戰馬疲乏困頓。披靡形容戰斗力全無,戰敗潰散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軍隊、團體、組織或個人在戰斗、競爭或困境中的失敗和破敗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披靡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了項羽在楚漢戰爭中被劉邦擊敗后,大軍潰散逃亡的場景。披靡一詞在此后成為形容戰敗潰散的常用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由動詞“披”和動詞“靡”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那場戰役中,敵軍被我們披靡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2. 這個團隊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敗后,最終披靡解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披靡”聯想成戰士們披著戰袍疲憊地逃亡,形容戰敗潰散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戰爭、失敗相關的成語,如“覆水難收”、“失敗乃成功之母”等,以擴展對相關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戰場上的士兵被敵人打得披靡逃跑了。
2. 初中生:這個球隊在比賽中一度領先,但最終被對手披靡了。
3. 高中生:這個公司在市場競爭中敗得披靡,最終倒閉了。
4. 大學生:這部電影因為口碑差,票房披靡,最終被撤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