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
基本解釋
(1).不興起;不興盛。《禮記·樂記》:“暴民不作,諸侯賓服。” 孔穎達 疏:“不作,謂不動作也。”《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諸侯放恣。” 趙岐 注:“不作,圣王之道不興。”《韓詩外傳》卷三:“無令財貨上流,則逆不作。”《文選·班固<兩都賦序>》:“昔 成 康 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 李善 注:“作,興也。”
(2).不耕作;不寫作。《史記·趙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顧炎武 《金陵雜詩》之一:“詩人長不作,千載尚風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許。《老殘游記》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帶兵器,所以這拳法專為保護身命的。”
成語(Idiom):不作
發音(Pronunciation):bù z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做,不從事某種行為或活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作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表示不從事某種行為或活動。它強調主動放棄或拒絕去做某事,通常帶有消極的意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作這個成語可以用來表示某人主動放棄做某件事情,或者拒絕參與某種活動。它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不愿意去做一些有困難或者不愿意承擔責任的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作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是由中國古代歷史學家和文化名人左丘明創造的。在《左傳》中,不作的意思是指不去做某種違背道義或者有悖于原則的事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不作”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面對困難時,總是選擇不作。
2. 她拒絕了朋友們的邀請,不作參加派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作與“不做”進行聯想。將這個詞語與一個你不愿意做的事情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不作相關的成語,如“不為人知”、“不可思議”等。這些成語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不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不作弊,因為作弊是不對的。
2. 初中生(13-15歲):他不作家庭作業,因為他覺得很無聊。
3. 高中生(16-18歲):她不作運動,因為她更喜歡看電視。
4. 大學生(19-22歲):我不作違法的事情,因為我知道它會給我帶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