訕訐
基本解釋
詆毀攻訐。《宋書·顏竣傳》:“卿受榮遇,故當極此,訕訐怨憤,已孤本望,乃復過煩思慮,懼不自全,豈為下事上誠節之至邪!” 元 王惲 《比干廟》詩:“ 朱游 訕訐何為者,敢辱先生地下游。”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十一:“至於直陳時事,類於訕訐,乃其下乘末腳。”
成語(Idiom):訕訐(shàn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shàn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互相譏諷、詆毀、中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訕訐是由兩個相近意義的詞組合而成,訕指譏諷,訐指中傷。訕訐的含義是互相譏諷、詆毀、中傷,常用來形容人們之間的惡意爭斗和攻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訕訐一詞常用于描述人們之間的口舌之爭,尤其是指惡意中傷和詆毀。可以用來描述同事之間的爭吵、鄰居之間的紛爭,甚至可以用來描述網絡上的惡意言論和謠言傳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訕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中。故事中,晉國公子重耳為了奪取晉國的政權,與他的兄弟公孫重耳發生了激烈的爭斗。他們之間互相攻擊、中傷,最終導致了晉國的內亂和衰落。因此,訕訐一詞被用來形容人們之間的惡意爭斗和攻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訕訐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組合而成,訕和訐。兩個詞的意義都是貶義的,表示互相譏諷、詆毀、中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之間的關系一直很緊張,經常互相訕訐。
2. 在網絡時代,訕訐的現象越來越多,需要我們保持理性和友善的態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訕訐這個成語。例如,可以將“訕”字聯想成“嘲諷”,將“訐”字聯想成“中傷”,這樣就可以記住訕訐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訕訐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譏諷、中傷、挖苦等。同時,還可以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避免爭吵和沖突,保持友善和理性的態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們之間的爭吵是因為互相訕訐對方。
2. 初中生(13-15歲):網絡上的訕訐言論會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
3. 高中生(16-18歲):成熟的人不會輕易參與訕訐的爭斗。
4. 大學生(19-22歲):在大學里,我們應該尊重他人,不要參與訕訐和中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