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位
基本解釋
[釋義]
(名)〈書〉空占著職位而不做事。
[構成]
偏正式:尸(位
[例句]
尸位誤國。(作主語)
英文翻譯
1.[書] hold a job without doing a stroke of work
詳細解釋
◎ 尸位 shīwèi
[hold down a job without doing anything] 指占著職位卻不做事
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書·五子之歌》
尸位素餐
謂居位而無所作為。《書·五子之歌》:“ 太康 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 漢 王充 《論衡·量知》:“無道藝之業,不曉政治,默坐朝廷,不能言事,故曰尸位。” 清 龍啟瑞 《何雨人家傳》:“夫議君者,曰越職行事……今君死,而尸位者存焉,顧無人以越職議君。” 孫中山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邇者 曹錕 以非法行賄,尸位 北京 。”
成語(Idiom):尸位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wè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人雖然仍占據著某個職位或地位,但已失去了實際的權力或能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尸位一詞形容一個人在名義上擔任某個職位或地位,但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權力或能力。這個成語源于古代葬禮儀式中,人們將死者的遺體安放在官位上,以示對死者的尊重。因此,尸位的意思是指某人雖然還在職位上,但已經像尸體一樣沒有生氣和活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尸位一詞常用于批評那些雖然仍然擔任某個職位,但已經失去了實際能力或權力的人。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政治、商業、教育等各個領域中的領導人或管理者。在這些情況下,尸位可以表示這些人已經失去了對事務的有效掌控,只是名義上的存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尸位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葬禮儀式。在古代,人們相信死者的靈魂會繼續在世間存在,并且會對活人產生影響。為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人們會將死者的遺體安放在官位上,以示死者在生前的地位和身份。這種儀式上的尸位,后來就成為了形容某人雖然在名義上擔任職位,但已失去實際權力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尸”和“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領導雖然還在職位上,但已成為了一個尸位,對工作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貢獻。
2. 那個公司的老板已經尸位了,實際上的決策權都在其他高層管理人員手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尸位”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坐在辦公室里一動不動的尸體,表示這個人已經失去了活力和能力,只是在名義上還擔任著某個職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成語和文化,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例如“名存實亡”、“空中樓閣”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雖然還是我們班的班主任,但已經成了一個尸位,從來不管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2. 初中生:校長雖然還在校長辦公室里坐著,但已經是一個尸位,對學校的發展沒有任何幫助。
3. 高中生:政府官員雖然還在職位上,但已經是一個尸位,對社會問題的解決沒有任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