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律
基本解釋
謂禮法與刑律。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以君經緯禮律,為民規儀。” 晉 葛洪 《抱樸子·仁明》:“制禮律以肅風教。”《南史·梁紀上·武帝》:“以公禮律兼修,刑德備舉。哀矜折獄,罔不用情。” 宋 蘇轍 《代張公安道乞致仕表》:“敢緣禮律之舊,力丐筋骸之餘。”《清史稿·禮志一》:“若《皇朝三通》、《大清會典》,其經緯禮律,尤見本原。”
成語(Idiom):禮律
發音(Pronunciation):lǐ lǜ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禮貌和法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律是由“禮”和“律”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它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禮儀和法律的行為規范。禮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禮貌和尊重,律指的是法律和規章制度。這個成語強調了在社會交往和行為中,既要遵守社會的禮儀規范,也要遵守法律法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禮律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舉止得體,既有禮貌,又遵守法律。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有良好的品德修養,也可以用來指導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應該遵守的規范。在法律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中,也常常用到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禮律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中,禮是一種重要的價值觀,它強調人們應該尊重他人、遵守社會規范。而律則是指法律和制度,它是社會秩序的基礎。因此,禮律成為了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并被廣泛應用于中國社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律是一個雙音節的成語,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來都遵守著社會的禮律。
2. 禮律是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1. 可以將“禮律”拆分為“禮”和“律”,分別記憶。
2. 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既表現出禮貌,又遵守法律,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可以學習更多與禮貌和法律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禮尚往來、法治、守法等。
2. 可以進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和中國傳統價值觀,以加深對禮律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學會禮貌,遵守社會的禮律。
2. 初中生: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要嚴守學校的紀律,遵守學校的禮律。
3. 高中生: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要遵守法律,同時也要遵守社會的禮律。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有良好的品德修養,遵守社會的禮律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