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末
成語(Idiom):理末
發音(Pronunciation):lǐ m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理論上的末節,指理論的最后一環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理末一詞源自《左傳·昭公十九年》:“理末不相及,事不成。”意思是說理論上的推理和實際行動之間存在著差距,即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系不緊密。成語“理末”常用來形容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差距或者說理論不切實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批評或諷刺某人或某種觀點過于空泛,脫離實際。也可用于描述某種計劃或決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理末”的起源較為模糊,沒有明確的故事或典故與之相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理論總是停留在理末階段,缺乏實際可行性。
2. 這個方案雖然看起來很美好,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很難,完全是個理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理末”。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一個高高的理論塔上,但是塔的頂部卻與實際行動的地面相距甚遠,形象地表示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差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理直氣壯”、“理所當然”等,以增加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講的那些理論好難懂,感覺離我們很遠,像是理末一樣。
2. 初中生:這個科學理論太抽象了,完全是個理末,不知道有什么實際用處。
3. 高中生:老師總是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因為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避免陷入理末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