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蕩
基本解釋
猶掃蕩。《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 紹 遣將攻之”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前以 西山 陸梁,出兵平討,會 麴義 餘殘,畏誅逃命,故遂住大軍,分兵撲蕩。”
成語(Idiom):撲蕩(pū dàng)
發音(Pronunciation):pū d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行動迅猛,敢于沖擊,毫不猶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撲蕩是一個由動詞“撲”和形容詞“蕩”組成的成語。撲,指的是迅猛地沖擊或襲擊;蕩,指的是沒有阻礙,無拘無束。撲蕩的意思是指行動迅猛,毫不猶豫地沖擊前進,形容人勇敢、果斷,不畏艱險,堅決去做某件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撲蕩常用于形容個人的勇敢、果斷和堅決,可以用于夸獎別人的勇氣和決心,也可以用于自我鼓勵和激勵。例如,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可以說“我們要撲蕩前進,勇往直前,不畏艱險。”另外,撲蕩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種行為的方式,例如“他撲蕩地沖過去,迅速解救了被困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撲蕩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72年,宋國在與齊國的戰爭中,襄公帶領宋軍奮勇作戰,撲蕩沖鋒,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個故事形成了“撲蕩”的意象,后來被用來形容勇敢、果斷、堅決的行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困難面前毫不退縮,撲蕩地沖向前去。
2. 她撲蕩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從不被困難打敗。
3. 面對困境,我們要有撲蕩的精神,勇往直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住“撲蕩”這個詞語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1. 將“撲蕩”這個詞語與勇敢、果斷、堅決的行動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毫不猶豫地沖鋒。
2. 可以將“撲蕩”與“沖鋒陷陣”聯系起來,兩者都表示勇敢沖擊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撲蕩”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勇往直前”、“果斷”、“堅決”等。同時,也可以了解其他與勇敢、沖擊相關的成語,擴大自己的成語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撲蕩地沖過去,幫助那只受傷的小貓。
2. 初中生:面對困難,我們要撲蕩前進,勇往直前。
3. 高中生:他撲蕩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從不被任何困難打敗。
4. 大學生:面對挑戰,我們要撲蕩前進,勇敢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