繕録
繕録(shàn lù)
發音:shàn lù
基本含義:指修正、整理、編輯或記錄文字資料。
詳細解釋:繕録是一個漢語成語,由兩個字組成。繕指修整、整理,録指記錄、記載。一般用來形容修正整理文字資料的行為。它可以指修訂書籍、整理文件、編輯文章等。繕録強調了對文字資料的重視和對細節的關注。
使用場景:繕録常常用來形容文化、歷史、學術領域中的修正整理工作。比如,可以用來形容學者整理古籍、修訂歷史文獻、編輯學術論文等。此外,繕録也可以用來形容修正整理其他類型的資料,比如整理文件、編輯報告等。
故事起源:繕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魯周公世家》中。據說,周公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物,他執掌朝廷之時,曾經大力修訂整理歷史文獻,使之更加完善。后來,人們就用繕録來形容修正整理文字資料的行為。
成語結構:繕録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繕”和動賓短語“録”組成。
例句:
1. 他花了很多時間繕録這本書,使之更加精確準確。
2. 這個項目需要一個專業的團隊來繕録相關資料。
記憶技巧:可以利用“繕”字的上部分“钅”字,與“整”字的下部分“正”字相似,來記憶“繕”字的意義。而“録”字的右邊是“彔”,與“錄”字的右邊“彐”相似,可以幫助記憶“録”字的意義。通過與“整”和“錄”字的聯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繕録”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與繕録相關的成語和詞語,比如“繕寫”、“修繕”等,可以加深對這個領域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要求我們把作文繕録一下,改正錯誤。
2. 初中生(12-15歲):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繕録這篇文章,才能發表出去。
3. 高中生(15-18歲):歷史老師經常要求我們繕録古代文獻,以便更好地了解歷史。
4. 大學生(18歲以上):我正在繕録一本關于文化傳承的研究論文,希望能對學術界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