檖羅
成語(Idiom):檖羅
發音(Pronunciation):suī l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行為狡詐狠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檖羅是指人的行為狡猾、狠毒,常常用來形容那些心機深沉、陰險狡詐的人。這個成語中的“檖”指檖木,檖木是一種生長在南方的樹木,它的木質堅硬而有毒。而“羅”則是指網羅,意味著某人已經被設下了陷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那些心機深沉、陰險狡詐的人。當你遇到一個表面上看起來友好,但實際上心思險惡的人時,可以使用檖羅來形容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檖羅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故事中,秦朝時期,主父偃是一個權臣,他心思狡詐,陰險狠毒。有一次,他設下了一個陷阱,害死了一位忠良之士。這個故事后來被人們用來形容那些行為狡詐、心思險惡的人,從而形成了成語檖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檖羅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構,其中“檖”是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羅”是名詞,指陷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表面上看起來很友好,但實際上是個檖羅的人。
2. 小明小心翼翼地避開了那個檖羅的陷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拆分為“檖木”和“網羅”兩個部分,聯想檖木的毒性和網羅的陷阱,幫助記憶檖羅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狡詐、陰險相關的成語,如“狐假虎威”、“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等,可以進一步豐富你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檖羅,總是欺負我。
2. 初中生:班里有個同學很檖羅,經常在背后說我壞話。
3. 高中生:這個政客真是個檖羅,一直在操控輿論來達到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