讜論
成語(Idiom):讜論(páng lùn)
發音(Pronunciation):páng l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正直而有見識的言論或意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讜論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讜指正直、明智,論指言論、意見。讜論表示正直而有見識的言論或意見,指的是具有獨到見解和高尚品德的言辭。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讜論常用于形容有見識而正直的人,也可以用來指評價具有獨到見解的言論或意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讜論來表達對某人的高度贊揚,或者用來描述某人的言辭具有啟發性和深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讜論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禮記·曲禮上》中,其中有一段記載了孔子的一次言論。孔子說:“吾高讜人之志。”意思是他高度贊賞有見識的人的志向。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表達對有見識和高尚品德的人或言論的稱贊之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讜論由兩個漢字組成,讜和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讜論深刻而正直,深受大家的贊賞。
2. 這篇文章的讜論引人深思,給人很大的啟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智者正直地發表著有見識的言論,這樣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名人言論等來進一步了解和學習讜論的使用場景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讜論讓我覺得很有道理。
2. 初中生:他的讜論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3. 高中生:這位教授的讜論深入淺出,讓我們受益匪淺。
4. 大學生:在學術討論中,讜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推動學術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