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旜
基本解釋
畫有龍的旗幟。《儀禮·鄉射禮》:“於竟,則虎中,龍旜。” 鄭玄 注:“畫龍於旜,尚文章也。通帛為旜。”
成語(Idiom):龍旜(lóng fān)
發音(Pronunciation):lóng f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權勢顯赫,威風凜凜的旗幟或軍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龍旜”由“龍”和“旗幟”兩個詞組成,形象地描述了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獸,具有威嚴和權威的象征,與旗幟相結合,表示權勢顯赫、威風凜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統治者的威嚴、權力和威勢,也可以用來形容一些莊重、威風的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爭時期。當時,龍被視為君主的象征,而旗幟則被用來代表君主的權威和地位。因此,將龍與旗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像龍旜一樣威風凜凜。
2. 這個國家的龍旜在風中獵獵作響。
3. 那位領導人手持龍旜,莊嚴地走過人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龍”和“旗幟”兩個詞聯系在一起,形象地想象一條巨龍盤旋在高高的旗桿上,展示其威嚴和權威,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龍騰虎躍”、“龍爭虎斗”等,以擴大對中國文化和成語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國慶節的時候,我看到了五星紅旗在風中飄揚,真像一面龍旜。
2. 初中生:這位校長舉行校運會時,手持龍旜,氣勢十分威風。
3. 高中生:在歷史課上,我們學習了古代帝王的權力象征——龍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