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察
基本解釋
唐 宋 時監察御史分察尚書省六部。其中對禮部的監察稱“禮察”。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宋史五·職官志四》:“凡六察之事:六察者,吏察、戶察、禮察、兵察、刑察、工察也。”參見“ 六察 ”。
成語(Idiom):禮察(lǐ chá)
發音(Pronunciation):lǐ ch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禮貌地查看、察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察是由“禮”和“察”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指以禮貌的態度進行查看、察看。表示對事物或情況進行細致觀察和了解,注重細節,不敷衍了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對事物或情況進行仔細觀察、研究或考察。也可以用來形容對人的言行舉止進行細致的觀察和評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十三年》。當時,齊國的大夫鄭莊公到了周朝,周王對他的禮遇非常尊重,鄭莊公非常感激,但他并沒有被這些表面上的禮遇所迷惑。相反,他禮貌地觀察了周王的言行舉止,察看了周王的治國能力和品德。最終,鄭莊公發現周王并不是一個真正的賢君,他在回到齊國之后,向齊國君主報告了自己的觀察結果。因此,“禮察”這個成語就形成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待事物和人,不能只看表面,而應該用禮貌的態度進行仔細觀察和評價。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禮貌地禮察了一番,然后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2. 在面試中,面試官會通過對應聘者的言行舉止進行禮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禮察”與“禮貌查看”進行聯想,表示以禮貌的態度進行查看、察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禮貌、觀察、研究相關的成語,如“細觀成敗”、“審時度勢”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禮貌地禮察了花朵的顏色和形狀。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要求我們對這個實驗結果進行仔細的禮察。
3. 高中生(16-18歲):面試官通過對我的言行舉止進行禮察,給出了肯定的評價。
4. 大學生及以上:在研究中,我們需要以禮貌的態度進行細致的禮察,以獲得準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