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議
基本解釋
◎ 公議 gōngyì
(1) [mass discussion]
(2) 眾人的議論
自報公議
(3) 關(guān)于國家的事情,以公眾利益為標準而評議
英文翻譯
1.public [mass] discussion
詳細解釋
(1).見“ 公義 ”。
(2).按公利標準而議論;公眾共同評論。《韓非子·說疑》:“彼又使譎詐之士……使諸侯淫説其主,微挾私而公議。” 宋 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年序>》:“ 道原 公議其得失無所隱,惡之者側(cè)目,愛之者寒心。”《明史·外國傳一·朝鮮》:“ 昖 卒。 光海君 琿 自稱署國事,遣陪臣來訃,且請諡。帝惡其擅,不允,令該國臣民公議以聞。” 葉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我們同行公議,這兩天的價錢是糙米五塊,谷三塊。”
成語(Idiom):公議 (gōng yì)
發(fā)音(Pronunciation):gōng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廣泛公眾的意見和評議。表示眾人共同的看法和意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議是由“公”和“議”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指的是公眾、眾人,表示廣泛的范圍;“議”指的是討論、評議。公議的意思就是眾人的討論和評議,表示大家對某個問題或事件的共同看法和意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議常用于描述公眾對某個重大事件、政策或社會問題的評價和意見。它強調(diào)眾人的共同看法,具有民主、公正的意味。可以用來指代廣泛的輿論、社會共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議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禮記·曲禮上》一書中,可見于“二禮”之中,是古代官員選拔的一種方法。當時,官員的選拔是通過考試和評議來確定的,公議就是指參與評議的人們對候選人的評價和意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公議逐漸演化成為指眾人的意見和評議。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議由兩個字組成,結(jié)構(gòu)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眾人的公議是我們決策的重要參考。
2. 這個政策引起了廣泛的公議。
3. 在公議中,大家一致認為這個提案是不可行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公議這個成語:
1. 關(guān)聯(lián)法:將“公”字與“公眾”關(guān)聯(lián)起來,將“議”字與“討論”關(guān)聯(lián)起來,形成“眾人的討論和評議”的意象,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2. 反義法:將公議與私議相對比,私議表示個別人的意見,而公議則表示眾人的意見,通過對比記憶,可以幫助記憶公議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公議相關(guān)的成語和詞語,可以拓展學習范圍,例如“大家議論紛紛”、“眾說紛紜”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大家的公議是我們班級最好的學生是小明。
2. 初中生(14歲):眾人的公議對于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非常重要。
3. 高中生(17歲):在大選中,公議對候選人的影響至關(guān)重要。
4. 大學生(20歲):公議是社會進步的基礎(chǔ),我們應(yīng)該尊重不同的意見。
5. 成年人(30歲):公議是民主社會的重要特征,我們應(yīng)該積極參與社會討論和評議。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公議這個成語,并擴展對中國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