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鳴
基本解釋
(1).長聲鳴叫。 漢 朱穆 《與劉伯宗絕交》詩:“長鳴呼鳳,謂鳳無德,鳳之所趨,與子異域。” 晉 潘岳 《馬汧督誄》:“青煙傍起,歷馬長鳴。” 宋 王安石 《驢》詩之一:“臨路長鳴有真意, 盤山 弟子久同參。”
(2).多喻士人施展抱負、才能。 南朝 梁 劉孝標 《廣絕交論》:“顧盻增其倍價,剪拂使其長鳴。” 唐 王勃 《上武侍極啟》:“千載一時,下走得長鳴之所。”
成語(Idiom):長鳴
發音(Pronunciation):cháng m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長時間地鳴叫或響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長鳴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某種聲音持續不斷地響起,如鐘鳴、炮鳴等。它通常用來形容某種緊急或重要的情況下,警鐘長鳴的場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長鳴常常用來形容某種緊急或重要的情況下,發出警報的聲音,警示人們注意。比如,可以用在形容國家、社會或個人面臨危機時,警報聲長鳴,需要大家警惕和行動起來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長鳴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文公十二年》中,講述了一個叫鮑叔牙的人在鳴鐘的時候,長時間地持續敲擊鐘鼓,以示警示和警醒。后來,長鳴逐漸成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某種緊急或重要的情況下,警報聲長時間地響起的場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長鳴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長”表示時間長久,持續不斷,“鳴”表示鳴叫或響動的聲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戰爭爆發的那一刻,警報長鳴,人們紛紛躲進防空洞。
2. 這個城市每天晚上九點鐘,都會聽到消防車的警報長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長鳴這個成語與緊急情況下警報聲長時間響起的場景聯系起來,形成記憶的聯想。可以想象自己面臨危機時,聽到警報聲長鳴,需要立即采取行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警報聲、警醒、警示相關的成語,如“雞犬不寧”、“警鐘長鳴”等,以擴展對中國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聽到警報聲長鳴,我們迅速撤離教室。
2. 初中生(13-15歲):當地震發生時,警報長鳴,我們立即躲到開闊地帶。
3. 高中生(16-18歲):在考試前夕,老師的警示長鳴,提醒我們要認真備考。
4. 大學生及以上(19歲及以上):社會上發生惡性事件時,警報聲長鳴,提醒我們要保持警惕,加強自我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