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紀
基本解釋
(1).指歲、月、日、星辰、歷數。《書·洪范》:“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厤數。” 孔穎達 疏:“凡此五者,皆所以紀天時,故謂之五紀也。”《舊唐書·代宗紀》:“葉五紀者,建號以體元;授四時者,布和而順氣。” 明 張居正 《萬壽無疆頌》:“布歷推筴,仰測鴻濛;三統五紀,四分九宮;機智可盡,太虛無窮。”
(2).五倫。《莊子·盜跖》:“五紀六位,將何以為別乎?” 郭慶藩 集釋引 俞樾 曰:“五紀即五倫也。”
(3).一紀為十二年,五紀為六十年。《南齊書·高帝紀論》:“ 宋氏 正位八君,卜年五紀。”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姪阿宜詩》:“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多是 撫州 寫,今來五紀強。” 宋 蘇軾 《蘇州閭丘江君二家雨中飲酒》詩之二:“五紀歸來鬢未霜,十眉環列坐生光。”
成語(Idiom):五紀(wǔ jì)
發音(Pronunciation):wǔ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歷史時期或時代的五個階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紀是一個古代的計時單位,表示歷史時期或時代的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包括:夏、商、西周、東周和春秋戰國。五紀的概念源自中國古代的歷法和歷史觀念,用來表示歷史的演進和發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紀這個成語主要用于歷史學和文化研究領域,用來描述和分析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和變遷。也可以用于討論社會發展和變革的過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紀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歷法和歷史觀念。古代中國人將歷史分為不同的時期和階段,用來描述不同時期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特點。五紀作為一個計時單位,用來表示歷史的演進和發展,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紀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中國歷史可以分為五紀:夏、商、西周、東周和春秋戰國。
2. 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歷史的五紀變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五個階段的名字(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與五紀這個成語進行聯想,來記憶五紀的含義和順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了解每個時期的特點和重要事件。也可以學習其他與歷史相關的成語,擴展詞匯量和語言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學過中國歷史的五紀,知道夏、商、西周、東周和春秋戰國。
2. 初中生:老師講解了五紀的含義和歷史變遷,我對中國古代歷史有更深的了解。
3. 高中生:研究歷史時,我們常常使用五紀這個概念來分析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革和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