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讓
成語(Idiom):謹讓
發音(Pronunciation):jǐn r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遇事謹慎退讓,不爭先,不爭名,以示尊重和禮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謹讓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態度,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禮貌。它強調在與他人交往時要懂得退讓,不爭先,不爭名,以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謹讓是一種修養和美德,體現了一個人的謙虛和寬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謹讓常用于描述待人接物的態度,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發生沖突或矛盾時,通過退讓和謙和的態度來化解矛盾,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謹讓也常用于描述在公共場合中的行為,如讓座、禮讓等。在商務場合,謹讓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技巧,能夠增進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謹讓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是孔子的弟子子路提出的一個觀點。子路問孔子:“君子亦退,君子亦人也。”孔子回答說:“君子謹其獨,不謹人。”這個對話強調了君子應該在待人接物時表現出退讓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謹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謹”表示小心、慎重,“讓”表示退讓、讓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總是謹讓他人的意見,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和他合作。
2. 在公交車上,他主動謹讓了座位給一位孕婦。
3. 在團隊合作中,謹讓是維護團隊和諧的重要因素。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謙虛”、“禮貌”等詞語進行聯想,來記憶謹讓這個成語。同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為,特別是對待他人時是否表現出謙讓的態度,以加深對謹讓含義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謹讓相關的成語,如“禮讓三先”,“和而不同”等,以擴展對待人接物的修養和人際關系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在操場上遇到了一個摔倒的同學,我立刻謹讓地去扶他。
中學生:比賽時,我們隊的隊長謹讓了其他隊員先上場,體現了他的團隊精神。
大學生:在學術討論中,我們應該謹讓他人的觀點,以促進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