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
基本解釋
文章宗伯。對著名作家的敬稱。 唐 張說 《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吟詠情性,紀述事業,潤色王道,發揮圣門,天下之人謂之文伯。”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開元 中, 燕公 張説 當朝文伯,冠服皆以儒者自處。” 清 黃景仁 《豐山古梅歌》:“文人從此出顏色,幸是相逢有文伯。”
成語(Idiom):文伯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b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采出眾、才華橫溢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伯是由“文”和“伯”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文”指的是文采、才華,而“伯”表示出眾、卓越。文伯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文才非常出眾,才華橫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伯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文學界、藝術界、學術界等領域中具有卓越才華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在其他領域中有出色表現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四年》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晉國的文伯公(姜文伯)在文學方面非常有才華,他的文章被譽為“盛德之文”。這個故事中的文伯成為了文采出眾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伯是一個以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易于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寫得非常出色,真是一位文伯。
2. 這位畫家的作品繪畫水平高超,堪稱藝術界的文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文伯”與“文采出眾、才華橫溢”的含義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文學、藝術領域中展示出卓越的才華,成為了文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文韜武略”、“文質彬彬”等。
2. 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了解歷史上的文學家、藝術家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寫的作文很好,說我是班級里的文伯。
2. 初中生:他在學校的文學社團中展示了自己的才華,被稱為文伯。
3. 高中生:他的文學作品在省級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真是一位文伯。
4. 大學生:他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被譽為文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