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舉
成語(Idiom):並舉 (bìng jǔ)
發音(Pronunciation):bìng j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同時列舉兩個或多個事物,進行比較或對等對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並舉是指同時將兩個或多個事物列舉出來,并進行比較或對等對待。這個成語常用于強調兩個或多個事物的同等重要性或相對關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並舉常用于文章、演講等表達中,用來對比或平衡不同的觀點、情況或事物。它可以用來強調兩個或多個事物的相似性或對等性,也可以用來強調兩個或多個事物的差異或不平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莊子·外物》:“並舉者,不遑同車;同車者,不遑並舉。”這句話的意思是,兩個人一起乘車時,不能同時舉起兩個東西,而只能一個人舉起一個東西。這個故事用來比喻兩個事物不能同時舉起,強調了兩個事物之間的差異和不平等。后來,這個成語就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並舉是一個動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並舉了許多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
2. 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並舉考慮經濟、環境和社會等多個因素。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記憶“並舉”成語的兩個字的拼音“bìng jǔ”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同時,可以將兩個字分別與“同時列舉”和“比較對等”等含義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並舉”相關的成語,如“一並齊集”、“並行不悖”等,來擴展對比和對等的表達方式。同時,可以學習一些相關的寫作技巧和修辭手法,如對比、類比等,來豐富自己的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並舉比較不同的動物,比如貓和狗。
2. 初中生: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要並舉利弊進行分析。
3. 高中生:在歷史課上,老師經常會並舉不同的事件來對比說明。
4. 大學生:我在研究論文中並舉了多個實例來支持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