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撥
基本解釋
弦樂器的撥弦用具。多用象牙或骨、角制成,故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嬌娜》:“婢以牙撥勾動,激揚哀烈,節拍不類夙聞。” 何垠 注:“牙撥,撥弦物也。《童蒙訓》:‘ 高麗 琵琶,以象牙為撥。’”
成語(Idiom):牙撥
發音(Pronunciation):yá b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說話拖沓、不爽快,拖泥帶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牙撥是由“牙”和“撥”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原指用牙齒撥弄東西,比喻說話拖沓、不爽快,拖泥帶水。形容說話不爽快,拖拉拖沓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牙撥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說話拖沓、不爽快的人或說話方式。可以用在日常對話、寫作或演講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相傳有一位文人在寫文章時,總是拖泥帶水、拖拉拖沓,寫了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一篇短文。他的朋友看到后告訴他:“你寫文章真是牙撥!”意思是說他寫文章的方式就像用牙齒撥弄東西一樣拖拉。從此,人們就用“牙撥”來形容說話拖沓、不爽快的樣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即“牙”和“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說話總是牙撥牙撥的,讓人等得心煩意亂。
2. 這位演講者講話太牙撥了,聽得人昏昏欲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用牙齒撥弄東西,拖拉拖沓的樣子,就可以輕松記住“牙撥”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牙撥”相關的成語,如“牙疼嘴痛”、“牙白口清”等,可以進一步豐富對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和那個牙撥的同學一起合作,他總是拖拉拖沓,讓我等得心煩。
2. 初中生:老師講課的時候總是牙撥牙撥的,讓我們聽得昏昏欲睡。
3. 高中生:在寫作文的時候,我盡量避免牙撥的表達方式,以免讓讀者感到拖泥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