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ù biàn shū sù 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 ㄙㄨˋ不辨菽粟
猶不辨菽麥。粟,小米。 清 龔自珍 《農宗》:“婢妾之養不備,則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不辨菽粟
成語(Idiom):不辨菽粟
發音(Pronunciation):bù biàn shū s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無法辨別菽粟(小麥和豆子),比喻不能分辨是非、好壞、重要與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辨菽粟是指不能辨別小麥和豆子,引申為不能分辨是非、好壞、重要與否。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不能明辨是非的愚昧無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辨菽粟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各種語境中,特別是用來形容那些看不清事實真相,無法分辨是非的人。比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個問題或情況缺乏判斷力,盲目地接受或相信某種觀點或言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辨菽粟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相傳,有一個年輕人非常貪吃,他無論見到什么食物都想嘗一嘗,包括小麥和豆子。他對于小麥和豆子沒有進行辨別,結果吃了很多,最后患上了嚴重的食物中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隨意嘗試、接受一切,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辨菽粟是一個四字成語,由“不”、“辨”、“菽”和“粟”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人的真實面目一無所知,真是不辨菽粟。
2. 這個人對投資一竅不通,完全是個不辨菽粟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辨”理解為“不分辨”,將“菽粟”理解為“小麥和豆子”,聯想成一個人看到小麥和豆子無法分辨,就能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分辨是非、判斷力相關的成語,如“明辨是非”、“辨別真偽”等。通過學習這些成語,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判斷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完全不一樣,真是不辨菽粟。
2. 初中生:我們在學習歷史時,要學會辨別歷史事實的真偽,不能不辨菽粟。
3. 高中生:在網絡時代,我們要學會辨別信息的真實性,不能被不辨菽粟的虛假信息所迷惑。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要具備批判性思維,不辨菽粟,要能夠理性地分辨是非。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