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而
基本解釋
◎ 已而 yǐ’ér
(1) [soon]∶不久;后來
突然雷電大作,已而大雨傾盆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已而英、 霍山師大起。——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2) [let it be]∶罷了;算了
(3) [sometimes…sometimes…]∶時而(疊用)
旁觀皆為之嘻笑,已而嘆駭,已而怒罵。——宋· 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
詳細解釋
(1).罷了;算了。《論語·微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朱熹 集注:“已,止也。而,語助辭。” 宋 辛棄疾 《婆羅門引·別叔高》詞:“已而已而,算此意,只君知。”
(2).完了。 宋 范成大 《榮木》詩:“逝其須臾,坐成四時。今我不學,殆其已而。”
(3).用為死亡的諱稱。 唐 元稹 《祭亡妻韋氏文》:“縱斯言之可踐,奈夫人之已而!”
(4).旋即;不久。《史記·孝武本紀》:“ 少君 曰:‘此器 齊桓公 十年陳於 柏寢 。’已而案其刻,果 齊桓公 器。”《新五代史·梁臣傳·霍存》:“ 存 伏兵 蕭縣 ,已而 瑾 果與 溥 俱出迷離, 存 發(fā)伏擊之。”
(5).后來。《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李斯 嘗為弟子,已而相 秦 。”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辛亥游錄》:“過午一時,潮乃自遠海來,白作一綫。已而益近,群舟動蕩。”
(6).然后。《孔叢子·論書》:“ 堯 既得 舜 ,歷試諸難,已而納之於尊顯之官,使大録萬機之政。” 宋 葉適 《劉建翁墓志銘》:“治縣極寬,不為節(jié)限,訟者從容各盡其辭;已而敷暢折衷,隱情遁節(jié),如鏡見象,姦民未嘗不避影斂跡也。”
(7).時而。 宋 陳亮 《甲辰答朱元晦書》:“ 伯恭 晚歲亦念其憔悴可憐,欲抆拭而俎豆之,旁觀皆為之嘻笑,已而嘆駭,已而怒駡。”
成語(Idiom):已而
發(fā)音(Pronunciation):yǐ ér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時間的推移或事物的變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已而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已”表示已經過去的時間,“而”表示轉折或變化。已而常用來描述時間的推移或事物的變化,表達一個事件或情況在過了一段時間后發(fā)生了變化或有了新的發(fā)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已而常用于書面語和正式場合,可用于敘述歷史事件、人物變遷、社會變革等。在口語中使用較少,一般更常見于文學作品、演講稿和新聞報道等正式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已而最早出現(xiàn)在《史記·劉敬傳》中,原文為“既而不可諫矣”。后來,已而逐漸演變?yōu)橐粋€獨立的成語,用于描述時間的推移和事物的變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已而是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曾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已而卻一貧如洗。
2. 這個城市曾經繁榮昌盛,已而卻淪為一片廢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已而這個成語。將“已”想象成一個過去的時間點,而“而”則表示轉折或變化。可以想象一個時間軸上的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時間相關的成語,如“時過境遷”、“日新月異”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上個月還是個小學生,已而我已經升入初中了。
2. 初中生:這個城市曾經很落后,已而經濟發(fā)展起來了。
3. 高中生:他曾經是我們班的學霸,已而他放松了學習,成績下降了。
4. 大學生:我剛開始學習英語時很吃力,已而通過不斷努力,我的英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