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陬
基本解釋
亦作“ 畢聚 ”。月名。指農歷得甲的正月。《爾雅·釋天》:“月在甲曰畢……正月為陬。” 郝懿行 義疏:“正月得甲為畢陬也。”《史記·歷書》:“月名‘畢聚’。” 司馬貞 索隱:“聚,音娵……月,雄在畢,雌在訾,訾,訾娵之宿。”
成語(Idiom):畢陬
發音(Pronunciation):bì zō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言行舉止粗野、粗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畢陬是一個古代的姓氏,后來成為一個用來形容人的成語。畢陬這個姓氏源于春秋時期,相傳是古代一個野蠻、粗魯的部落的首領的姓氏。由于畢陬部落的人民舉止粗野,言行不文明,所以畢陬逐漸成為了一個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粗野、粗魯的態度和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畢陬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言行粗魯、沒有禮貌,是一種貶義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不懂禮貌、不講究言行的人。比如,當一個人大聲喧嘩、不顧他人感受時,可以用畢陬來形容他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畢陬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相傳,畢陬是一個古代部落的首領,他的人民舉止粗野,言行不文明。因此,畢陬這個姓氏逐漸成為了一個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粗野、粗魯的態度和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畢陬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畢和陬分別是姓氏的名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代表粗魯、粗野的詞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畢陬,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
2. 這個人不但說話聲音大,還經常無禮地打斷別人的談話,真是太畢陬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畢陬這個成語與一個粗魯、粗野的形象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例如,想象一個人穿著破爛的衣服,大聲喧嘩,不顧他人感受,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畢陬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成語的知識,可以閱讀相關的成語故事、成語詞典或參加相關的學習班,深入學習中國文化和語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的行為真畢陬,老師都生氣了。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言行舉止畢陬,同學們都不喜歡和他一起玩。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態度畢陬,完全沒有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4. 大學生(19-22歲):他的舉止粗野、不尊重他人,真是太畢陬了。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是很畢陬的行為,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