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帙
成語(Idiom):殘帙
發(fā)音(Pronunciation):cán z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殘存的遺跡或殘余的遺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殘帙原指兵器中的遺留部分,后來引申為其他事物的殘余部分。用來形容某物的殘存部分或遺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某物的殘余部分或遺跡,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事物的殘缺或殘存狀態(tài)。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了一個故事。昭公二十六年,晉國的文公去世,留下了一些殘留物品。晉國的大夫子之兄惠公問晉國的卿士子貴公子曰:“今文公殘帙何如?”貴公子回答說:“文公殘帙,有如堯、舜。”此故事中的“殘帙”指的是晉國文公去世后留下的遺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殘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古城的殘帙仍然保存完好。
2. 這個古老的文化遺址只剩下了一些殘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殘帙”與“遺留物品”、“殘存部分”等相關詞匯聯(lián)系起來記憶。也可以將例句進行背誦和使用,加深對該成語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殘帙”相關的成語,如“殘篇斷簡”、“殘羹冷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古城的殘帙讓我想起了歷史課上學到的知識。
2. 初中生:這部電影描繪了一個戰(zhàn)爭后的社會,展現(xiàn)了殘帙中的希望和勇氣。
3. 高中生:在這個科技發(fā)達的時代,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tǒng)文化的殘帙,應該加以保護和傳承。
4. 大學生:這個項目的失敗只是我們探索過程中的殘帙,我們應該總結經(jīng)驗教訓,繼續(x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