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歸
基本解釋
(1).三種樂而忘歸的現象。《管子·輕重丁》:“男女相好,往來之市者,罷市,相睹樹下,談語終日不歸;男女當壯,扶輦推輿,相睹樹下,歡笑超距,終日不歸;父兄相睹樹下,論議玄語,終日不歸。是以田不發,五穀不播,麻桑不種,蠒縷不治。內嚴一家而三不歸,則帛布絲纊之賈,安得不貴?”后因稱流連忘返為“三不歸”。 元 王仲元 《粉蝶兒·集曲名題秋怨》套曲:“我每夜伴穿窗月影低,好也羅你快活三不歸。”
(2).無著落;沒辦法。 元 關漢卿 《拜月亭》第二折:“干戈動地來,橫禍事從天降。爺娘三不歸,家國一時亡。” 元 孫季昌 《粉蝶兒·怨別》套曲:“別離了數載餘,淹留的我三不歸。”《金瓶梅詞話》第十四回:“到明日,沒的把這些東西兒吃人暗算奪了去,抗閃得奴三不歸。”
成語(Idiom):三不歸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bù g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歸還、不歸納、不歸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不歸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數量,表示多次;“不”表示否定,表示不做某事;“歸”表示回歸、歸還。三不歸的基本意思是指不歸還、不歸納、不歸結。在實際使用中,三不歸常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或結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不歸常用于描述一些沒有定論或沒有明確結論的情況,特別是在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或評估事物時。它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工作、學習、生活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不歸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人們在解決爭議或判決案件時,常常需要進行歸還、歸納和歸結。如果某人無法歸還借款、無法歸納問題或無法歸結案件,就會被認為是三不歸,也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或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三不歸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各種沒有明確結論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不歸的結構是“數量+否定+回歸”,其中“數量”表示多次,可以是任何數字;“否定”表示不做某事;“回歸”表示回歸、歸還。這個結構簡潔明了,易于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問題已經討論了三個小時了,還是三不歸。
2. 我的借書卡丟了,導致借書記錄三不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三不歸的技巧可以是將其與“歸還”這個詞聯系起來。三不歸的意思就是不歸還,不歸納,不歸結。通過將“三不歸”與“不歸還”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歸還、歸納、歸結相關的成語,如“歸根到底”、“歸心似箭”等。了解更多成語的用法和背后的文化和歷史故事,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已經借了小明的鉛筆三天了,還沒有歸還給他。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給我們出了一個難題,我們已經討論了三節課了,但還是三不歸。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問題已經困擾我們三個月了,還是三不歸,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解決。
希望以上關于“三不歸”詞語的學習指南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