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擗
成語(Idiom):俯擗(fǔ pī)
發音(Pronunciation):fǔ p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低頭俯首,表示恭敬順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俯擗是由兩個動詞組成的成語。俯指低頭,擗指跪下。合在一起表示低頭俯首,表示恭敬順從的態度。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完全屈服于他人的權威或力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俯擗多用于形容一個人對權威或強大力量的順從和尊敬。可以用于形容工作場合中的下屬對上司的恭敬,或者學生對老師的尊重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的文學家劉克莊。劉克莊是宋代一位有名的文學家,他的作品以儒家思想為主題,并強調人們應該順從于君主和長輩的權威。他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俯擗”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完全屈服于權威的態度。這個成語由此開始在文學作品中廣泛流傳,并逐漸成為固定搭配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對老師的時候,小明俯擗而立,舉止非常恭敬。
2. 他對領導的要求總是俯擗聽從,從不違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俯擗”與低頭恭敬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聯想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低頭跪拜,完全屈服于他人的權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順從和尊敬相關的成語,如“順從”、“恭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在爺爺的面前,我俯擗而坐,不敢有絲毫不敬。
2. 初中生(13-15歲):作為學生,我們應該俯擗于老師的教導,虛心學習。
3. 高中生(16-18歲):領導的每一個指示,我們都應該俯擗聽從,不敢有絲毫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