詘曲
成語(Idiom):詘曲
發音(Pronunciation):qū q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語或行為曲折隱晦,不直接表達出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詘曲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形容言行曲折、不直接表達的情況。它表示一個人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時,不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采取曲折、隱晦的方式來表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詘曲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或表達方式,用來指責或批評那些故意模棱兩可、不直接表達的人。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都可以見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詘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原文為“詘曲待罪”。據說,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他有一次被指控犯了錯誤,但他沒有直接承認,而是采取了曲折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愿意接受懲罰。后來,人們就用“詘曲”來形容這種不直接表達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詘曲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詘”和“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回答總是詘曲曲折,讓人摸不清他的真實意圖。
2. 她的言辭詘曲,讓人難以理解她到底想要表達什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詘曲”拆解為“詘”和“曲”,并聯想到一個人在表達時曲折、隱晦的樣子。另外,可以用一些具體的例子來幫助記憶,比如項羽在《史記》中的故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類似的成語,如“曲徑通幽”、“曲高和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老師的問題太詘曲了,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2. 初中生(14歲):他的回答總是詘曲,讓人無法相信他的誠實。
3. 高中生(17歲):在政治演講中,有些政客常常使用詘曲的言辭來操縱觀眾的情緒。
4. 大學生(20歲):在辯論比賽中,運用詘曲的辯論技巧可以更好地掌控辯論的進程。
5. 成人(30歲):在商業談判中,雙方常常使用詘曲的手段來爭取更好的利益。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