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對
基本解釋
對答皇帝書于詔冊的政事、經義等設問。 宋 范仲淹 《舉張伯玉應制科狀》:“﹝ 伯玉 ﹞嘗應科舉,未親冊對。如令仰被清問,罄陳大略,必能竭前人之正論,副大君之虛懷。”
成語(Idiom):冊對
發音(Pronunciation):cè d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兩個相互對立或相互矛盾的事物互相對立或相互矛盾,彼此不相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冊對是一個用來形容兩個事物或觀點之間的對立或矛盾關系的成語。它強調兩者之間的對立性,彼此之間互不相容,無法調和。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兩個相互對立的觀點、立場、行為或特征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冊對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和學術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用它來描述兩個相反或對立的事物,比如黑白、冷熱、高低等。在學術領域,你可以用它來分析和對比兩個相反的觀點或理論,從而得出結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語·陽貨》中有一段對話:“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孔子在這個對話中強調了上智和下愚之間的對立關系,上智者的觀點和行為與下愚者完全相反。后來,人們將這種對立關系形容為“冊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冊對”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冊”和“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兩種觀點完全是冊對的,無法達成共識。
2. 他們倆的性格完全是冊對,導致了很多矛盾和沖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冊對”聯想為兩本書對立放置的情景。想象一本書叫做“冊”,另一本書叫做“對”,它們被放在一起,但卻完全相反,彼此不相容,形成了“冊對”的對立關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冊對”相關的成語,比如“魚貫而出”、“同室操戈”等。這些成語都涉及到對立、矛盾或沖突的概念,通過學習它們,可以豐富你的詞匯量,并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家的貓和狗完全是冊對,貓喜歡安靜,狗喜歡吵鬧。
2. 初中生:他們兩個人的性格完全是冊對,一個外向活潑,一個內向害羞。
3. 高中生:這兩個理論的觀點完全是冊對,一個主張自由市場,一個主張國家干預經濟。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冊對”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