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庭
基本解釋
(1).不朝于王庭者;不朝于王庭。《左傳·隱公十年》:“以王命討不庭。” 杜預 注:“下之事上皆成禮於庭中。” 楊伯峻 注:“庭,動詞,朝于朝庭也。九年《傳》云‘ 宋公 不王’故此云以討不庭。此不庭為名詞,義為不庭之國。”《漢書·趙充國傳》:“ 鬼方 賓服,罔有不庭。” 顏師古 注:“庭,來帝庭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萬言書》:“於是內修政事,外討不庭,而復有 文 、 武 之境土。”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上》:“當 堯 時, 三苗 不庭,遏絶其世,竄之 三危 ,其遺種尚在。”
(2).無道;叛逆。《詩·大雅·韓奕》:“榦不庭方,此佐戎辟。” 毛 傳:“庭,直也。”《國語·周語中》:“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韋昭 注:“庭,直也。虞,度也。不直,猶不道也。”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昔吾前王有不庭之臣,以能遂疑計,不陷於大難。”《明史·西域傳一·吐魯番》:“事干國體,不可不慎。況此賊倔強無禮,久蓄不庭之心。” 陳毅 《和郭副司令并呈朱總司令以志其親臨南線之快》:“首夏清和花事殘,為討不庭向 江 南。”
(3).不出門庭。《莊子·山木》:“ 莊周 反入,三月不庭。”一說,庭當讀為“逞”。不逞,不快。見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莊子》。
成語(Idiom):不庭(bù tí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ù t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過激,不適當,不得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庭是由“不”和“庭”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庭,本意為庭院,引申為庭審、庭訊。不庭表示言辭過激,不適當,不得體的意思。形容言語舉止不合規(guī)矩,不符合禮儀和道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庭多用于形容言辭過激、不適當?shù)那闆r。可以用來批評他人的言行不當,也可以用來自我警示,避免自己的言辭過于激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紅樓夢》中,出自曹雪芹的筆。故事中,賈璉和賈母爭執(zhí)之時,賈母說了一句“你不要這樣不庭”,意思是賈璉的言辭過激,不符合禮儀和道德。這個成語因此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辭太過激烈了,完全不庭。
2. 在公共場合說出那樣的話,實在是太不庭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庭”拆分為“不”和“庭”。想象一個人在庭院中大聲喧嘩,不符合庭院的規(guī)矩,這樣就能記住不庭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禮儀和言辭有關的成語,如“言簡意賅”、“言之有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們打架的時候,說的話都不庭。
2. 初中生(14歲):老師批評了他的作文,說他的言辭不庭。
3. 高中生(17歲):辯論比賽中,他的言辭過激,不庭之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