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縱
成語(Idiom):蹇縱
發音(Pronunciation):jiǎn z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或行動蹩腳,不得要領,沒有靈活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蹇縱由“蹇”和“縱”組成。“蹇”意為跛腳,行動不便,“縱”意為放縱,放任。蹇縱的意思是指言辭或行動不得要領,沒有靈活性,缺乏機智和敏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蹇縱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辭或行動笨拙、不靈活,缺乏應變能力。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做事不得要領、缺乏靈活思維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蹇縱最早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故事中,晉國有一位名叫犀首的大夫,他在朝廷上說話時總是不得要領,不能抓住重點。于是有人對他說:“你的言辭就像跛腳一樣,缺乏靈活性。”從此,人們就用“蹇縱”來形容言辭或行動不得要領、缺乏靈活性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總是蹇縱不前,缺乏靈活性。
2. 這個演講者的言辭蹇縱,沒有說服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蹇”字的發音與“跛腳”相似,而“縱”字的發音與“放縱”相似。將這兩個含義相反的詞組合在一起,形成了“蹇縱”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拘泥”、“固步自封”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畫畫技巧蹇縱不前,還需要多加練習。
2. 初中生:這個學生在辯論賽中的發言總是蹇縱,沒有說服力。
3. 高中生:這位演講者的思維蹇縱,缺乏靈活性,無法應對突發情況。
4. 大學生:在團隊合作中,他總是蹇縱不前,不能及時適應變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