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筯
基本解釋
(1).一只筷子。《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二》:“嘗有中國人至其國,其妻憐之使逃歸,與其筯十餘隻,教其每走十餘里遺一筯,狗夫追之,見其家物,必銜而歸,則不能追矣。”
(2).指一雙筷子所夾的食物。形容量少。 唐 黃滔 《鐘陵故人》詩:“一筯鱸魚千古美,后人終少繼前蹤。”《金瓶梅詞話》第一回:“那婦人笑容可掬,滿口兒叫:‘叔叔,怎的果肉兒也不揀一筯兒?’”《儒林外史》第二回:“吃完了茶,和尚又下了一筯牛肉麺吃了,各自散訖。”
(3).猶一串。 元 無名氏 《硃砂擔》第二折:“先到的為贏,后到的輸,一個羊頭,一筯餅,一罈酒。”
成語(Idiom):一筯
發音(Pronunciation):yī z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一根筷子。形容事情的輕重程度或程度的差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筯是指一根筷子,根據筷子的數量來形容事物的輕重程度或程度的差別。這個成語通常用來表示事物的微小差異或程度的輕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筯常用于形容事物的細微差別。例如,你可以用一筯來形容兩個人的身高差距很小,或者用一筯來形容兩個人的力量差距很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一筯的故事起源并沒有明確的記載。這個成語的起源可能與中國飲食文化有關,因為筷子在中國是非常常見的餐具之一。筷子的數量可以用來衡量食物的多少,也可以用來比喻事物的輕重程度或程度的差別。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一筯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的年齡相差很小,可以說是一筯。
2. 這兩個選手的實力非常接近,他們之間的差距只有一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用圖像和聯想來記憶一筯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根筷子,其中一根筷子比另一根筷子稍微短一點,來表示事物的輕重程度或程度的差別。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中國飲食文化相關的成語和習語,例如“一碗水端平”、“一絲不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歲):我的弟弟和我差不多大,我們的身高差距只有一筯。
2. 初中生(14歲):這兩個運動員的實力非常接近,他們之間的差距只有一筯。
3. 高中生(17歲):這兩個考生的成績相差很小,可以說是一筯。
4. 大學生(20歲):他們的研究方向非常相似,他們之間的差距只有一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