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題
成語(Idiom):摽題(biāo tí)
發音(Pronunciation):biāo t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寫文章或作詩時,用心良苦,卻無法寫出好的題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摽題一詞出自明代文學家楊慎《晚笑堂筆叢·卷之二》:“摽題者,以詩文之才,求名家所未嘗見,而又不敢自取其名,故以書問之。又名題帖。”摽題指的是在寫作時,苦苦思索題目,但卻無法找到合適的題目,表達了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無奈和困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摽題常用于形容寫作或創作時遇到題目難題的情況,可以用于文學創作、寫作指導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摽題最早出自明代文學家楊慎的《晚笑堂筆叢·卷之二》。楊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他的作品以清新俊逸、含蓄深沉而著稱。《晚笑堂筆叢》是他的一部文集,其中記載了許多關于文學創作的趣事和心得體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摽題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寫作時常常摽題,總是苦惱于找不到一個合適的題目。
2.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只可惜摽題不佳,題目無法準確表達文章的主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摽題的方法可以是將“摽”字理解為“撥”,表示努力尋找;將“題”字理解為“題目”,表示創作時的難題。可以通過將兩個字的意義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楊慎的文學作品,了解他在文學創作中的心得和見解,進一步理解摽題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寫作文的時候總是摽題,不知道該寫什么題目。
2. 初中生:老師布置的作文題太難了,我摽題了好久也沒找到合適的。
3. 高中生:我在寫詩的時候經常摽題,有時候題目的選擇就決定了整篇作品的質量。
4. 大學生:寫論文的時候,我總是在摽題上花費很多時間,因為一個好的題目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